
近期,《央视军事》频道称,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后的歼-11B战斗机已经具备了搭载激光武器的能力,相关报道中更是明确表示:“随着大功率雷达,激光武器等设备的装机应用,未来飞机的功率需求,散热需求都将大幅提高,对机电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

歼-11B都用上激光武器吊舱了,那么歼击-15、歼-16、歼-20、歼-35甚至成沈六代机呢?这一切实在是有点吓人。只不过激光吊舱这么一曝光,倒是解释了沈六代侧方那个奇怪的短“弹舱”开口的身份了。
歼-11B激光武器吊舱吊舱曝光,大胆推测,沈六侧面的短弹舱为激光武器舱
《央视军事》频道固然曝光了升级之后的歼-11B,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相关视频显示歼-11B升级后翼尖挂架调整,翼下挂架从苏-272对增加到3对,增设挂架为内侧重载挂架。雷达升级为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了挂载激光武器吊舱的能力,但也仅仅如此而已。

相关视频的核心,还是在强调下一代战机会强化机电系统,增设了能量综合管理装置,强化发电能力,加装储能系统,储热系统等。歼-11B仅仅是被举起来的那个例子。至于歼-11BG所搭载的激光武器系统,无论是功率,还是射程都是未知的,可以说都是无从猜起。

但战斗机配套的激光武器,和无人机配套的激光武器以及运输机配套的激光武器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至少能根据美国机载激光武器的进展推测歼-11B战斗机激光武器吊舱的功率。

美国曾经用波音747-400F搭载兆瓦级ABL激光武器,测试激光武器反上升段弹道导弹的可能。2010年2月时实现激光武器反弹道导弹的测试,2010年8月在距离拉远至100公里时,发现无法有效毁伤弹道导弹。毁伤效果不及预期,再加上该计划陆续斥资50亿美元超支严重,ABL计划被取消,但该计划在客观程度上,也助推了美国激光束控制,大气补偿等技术的发展。

2016时,美国启动的自卫高能激光演示器(SHiELD)项目,计划为F-15、F-35等战斗机配套开发吊舱式激光防御系统,以应对空空/地空导弹。2019年时,SHiELD对应的陆基版成功拦截空射导弹,验证了机载激光反导弹的可能。

同年F-15还进行了相关吊舱的试飞。SHiELD实际测试功率50-80千瓦,目标功率则是具备硬杀伤能力的150千瓦。但在2024年时,美国因自卫高能激光演示器(SHiELD)技术发展遇到了散热、功率密度等瓶颈,外加美国又在削预算。SHiELD宣告终止并转入技术储备。

除了SHiELD自卫高能激光演示器计划之外,美国还有空中火力平台(Airborne Firepower Platform)等一连串的战术飞机配套的激光武器项目,这些项目进展不一,但也没有必要一一列出。当下美国空军的目标就是2030年前实现100千瓦级激光武器的上机,美国六代机渴望搭载200至300千瓦级激光武器。

在无人机配套的激光武器方面,进展就比较一般了,当下美国仅仅是考虑给MQ-20隐身无人机增设鼻椎式激光武器,利用无人机的长续航,实现从而助推段拦截弹道导弹的构想,只不过由于无人机发点能力有限,相关计划进展十分缓慢。

中国激光技术比美国强,只不过上舰、上机速度比较慢,激发激光的红宝石晶体更是中国卡美国脖子的领域。所以歼-11B配套的电子战吊舱至少也应该有个50千瓦的功率,炫目、干扰无人机导引头等任务是肯定能执行,如果有个80千瓦的话干扰巡航导弹也问题不大,至于其他的?在没有其他更明确信息之前,也只能猜个下限。

但歼-11B配套的激光武器吊舱功率未知,却知道沈六代侧面的小弹舱是用来干啥的了。沈六代在起落架舱前方,设置有比弹舱短很多,略短于起落架舱,但又远长于维护口盖的舱盖,且该舱盖前端还设置有流线型的凸起,让人十分迷茫。

通过凸起判断,该舱盖肯定不是维护口盖,但还没有起落架舱长的弹舱,撑死也就能塞个R-60的类似物。最大射程撑死10公里的R-60类似物,在这个百公里级空空弹乱飞的背景下能干啥?自卫都嫌太短。况且侧弹舱设置凸起干啥?

但是沈六的侧弹舱,塞不下长度3米的霹雳-10格斗弹,还塞不下长度两米左右,甚至还没有导弹挂架长的的激光武器吊舱么?
按照美军的构想,200千瓦级的激光武器至少也等拥有100公里的可用射程,能够有效应对空空、地空导弹。应对各种无人机、巡航导弹自然不在话下。都能对付导弹了,怎么可能不能用来对付对手的战斗机呢?能够在百公里距离上所见即所得先进载荷,那可要比格斗弹和机炮有用太多了。

换言之在短舱为激光武器舱的假设下,此前的问题都得到了解释。弹舱为啥这么短?本来就没打算塞格斗弹,而激光武器吊舱本来就没多长,为了节省空间可不是得小点么?为啥舱门上有凸起?激光武器吊舱是倾斜安装的,设置小凸起才能保证激光武器吊舱进入工作状态时能够把脑袋伸出去,以保证侧向打击时的视野。
这不就连起来了么?太顺畅了,这种假设可太顺畅了。
配资怎么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