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九章》有言:“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说,大仇怨经过调解后,还会留有余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处理办法呢?如果有人亏欠了圣人,圣人会当别人打了欠条来对待。有德行的人就像掌握欠条那样宽裕,没有德行的人就像掌管税收那样计较。老天对谁都是一样的,但又会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这里所说的“善人”,可不是那种善良到软弱的人,这种人是愚笨的,真正的“善人”是懂得宽厚待人、德行深厚之人。
天道总是和厚道的人同在,让他们做起事来犹如神助,顺风顺水。
图片
天道的本质,是因果循环。
厚道的人不一定能立刻获利,但他们的德行会让他们收获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因为成功之道,在以德而不是以术,在以道而不是以谋,在以礼而不是以权。
战国时有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叫做段干木,他居住在魏国。虽然他学富五车,但是却不愿做官。
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拜访他,没想到他竟然翻墙逃跑了。可是魏文侯并没为此生气责罚于他。
相反,每次路过他家,都会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示尊重。
他的仆人很是不解,就问他:“段干木,不过一是介草民,大王您是如此尊贵,每次经过他的房门还要表示尊重,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魏文侯回答道:“段干木是名贤士,他在权势面前都不改变自己的节操,有君子之道。他虽隐于陋巷之中,却名扬天下,我怎能不尊敬他呢?他因德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啊。”
后来,他和段干木成了莫逆之交。
不久,秦国想兴兵攻打魏国,谋士向秦王进谏道:“段干木是贤士,魏文侯对他的礼遇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够用军队征服的。”
秦王一听很有道理,于是就按兵不动,没有攻打魏国。
王阳明也曾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成事万变。”
图片
正所谓厚德载物,厚道之人才堪大任。
不厚道的人,再位高权重,大富大贵,也会不得善终,最终惨淡收场。
秦朝的宰相赵高,官居高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汉末的董卓,自封相国,风头无两;唐朝的李林甫,官至宰相,生活奢侈;南宋的秦桧,陷害忠良,却为相十九年。
这些大奷大恶之人,一时风光无限,可最终都遗臭万年。赵高为子婴所杀,董卓为王允等人所杀,李林甫引发了安史之乱,留下千古骂名;秦桧死后还被筑成跪像,永世不得翻身。
埋没良心换得的荣华富贵,最终转眼成空,令人唾弃,留下身后骂名,子孙后代长久都抬不起头来。
历史反复向我们证明了:天道从不说话,却用成败得失替厚道者发声。
图片
曾国藩曾说:“唯天下之至诚,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
简单来说,就是做实在人,下笨功夫。
厚道的人,往往会得到上天的护佑,冥冥之中会拥有好运气。
古时候有一位樵夫救了一位道人,道人送了他一包种子。他种下后,长出了许多果树,第二年便结满了果子,樵夫卖果子挣了不少钱。
后来,南方遭逢大旱,很多难民逃了过来,樵夫就让难民们上山摘他种的果子充饥。难民们看有了吃食,便上山一顿哄抢,致使果树全部被毁坏。
樵夫见此非常难过,但他也没有阻拦。三年后,樵夫无意中上山查看,没想到散落的果核竟然长成了满山果园。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中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
有时舍便是得,厚道之人所作之事,当时带不来利益,但是却为未来埋下了善因。
天道有轮回,万事有因果,厚道的人,上天是不会欺负的。
你的善念,暂时没有回应,你的善行,短时没有回报,但是放在长远的时间轴上,总有一天,会得到老天的庇护,给予丰盛的回馈。
天道最公平,你积累的每一分厚道,都是在为未来埋下幸福的种子。
当你以善意对待世界,世界终将以温柔回应你。
祝福我们,天道护佑,福报常伴。
关注我,一起读经典,悟人生,修内心。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怎么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