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麦生产中,因茬口衔接紧张、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的播种延迟,易造成小麦冬前积温不足、苗情偏弱,直接影响分蘖成穗与最终产量。针对这一问题,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以肥补晚、以密补晚、以管补晚”“三补”技术体系,是破解晚播小麦高产瓶颈的办法。以下从“三补”技术的具体要求、操作要点及配套措施展开详细阐述。
一、以肥补晚:精准施肥,为晚播小麦筑牢营养根基
晚播小麦冬前生长时间短、根系发育浅、吸肥能力弱,且春季返青后生长进程加快,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分蘖、拔节、孕穗等关键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更集中、更迫切。“以肥补晚”并非盲目增肥,而是遵循“基肥足、种肥优、追肥巧”的原则,通过科学配比肥料种类、精准控制施肥时期与用量,为小麦全生育期提供持续稳定的营养供给,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一)基肥:重施有机肥,配足氮磷钾,奠定土壤肥力基础
基肥是晚播小麦养分供应的“压舱石”,需兼顾土壤肥力提升与小麦苗期快速吸收的需求。
1. 肥料配比要求:以有机肥为核心,搭配速效化肥,实现“长效+速效”结合。中等肥力地块,每亩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80-100公斤;化肥方面,每亩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6-8公斤、氧化钾4-6公斤,若土壤缺硫、锌等中微量元素,可每亩增施硫酸锌1-1.5公斤、过磷酸钙(含硫)10-15公斤,避免因缺素导致苗弱、抗病性下降。
2. 施肥方式要求:采用“深耕掩埋+全层施用”模式,先将有机肥与化肥混合均匀,在深耕(耕深25-30厘米)时均匀撒施于田间,随耕翻入土,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融合,避免肥料集中在表层导致根系上浮,增强小麦抗寒、抗旱能力。对于秸秆还田地块,需额外增施尿素3-5公斤/亩,补充秸秆腐熟过程中微生物消耗的氮素,防止麦苗“脱氮”发黄。
(二)种肥:轻施速效肥,促苗早发,缓解晚播滞后效应
种肥是晚播小麦“促早发、育壮苗”的关键,通过少量速效养分近距离供给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缩短出苗至三叶期的时间,弥补冬前积温不足。
1. 肥料选择要求:优先选用高磷、低氮、低钾的复合肥或单质肥,避免高氮肥料烧种、高钾肥料抑制根系吸收。推荐使用磷酸二铵(含氮18%、五氧化二磷46%),每亩用量3-5公斤;或尿素2-3公斤+过磷酸钙8-10公斤,混合均匀后施用。严禁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含氯肥料作为种肥,防止烧根、死苗。
2. 施用方式要求:采用“侧深施”技术,将种肥施于种子侧下方3-5厘米处,与种子保持安全距离,避免肥料与种子直接接触。播种时可通过播种机的种肥分施装置同步完成,若人工播种,需先撒肥、后播种,或播种后沿行沟撒肥并浅覆土壤,确保肥料既能被幼苗快速吸收,又不损伤种子和根系。
(三)追肥:分阶段巧施,按需供给,推动苗情动态升级
晚播小麦追肥需紧扣“返青期促分蘖、拔节期攻穗数、孕穗期保粒重”三个关键节点,根据苗情长势灵活调整肥料用量与种类,实现养分供给与小麦生长需求的精准匹配。
1. 返青期追肥:促弱转壮,增加有效分蘖:若冬前苗情偏弱(单株分蘖不足1个、叶龄2-3叶),返青后(3月上中旬)每亩追施尿素5-7公斤,结合浇水施用,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萌发,提高分蘖成穗率;若苗情较壮(单株分蘖1-2个),可适当减少用量至3-5公斤,避免徒长。
2. 拔节期追肥:攻大穗,奠定产量基础:拔节期(4月上中旬,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是小麦需肥高峰期,需重施氮肥,每亩追施尿素8-10公斤,搭配氯化钾3-5公斤(若基肥钾肥不足),促进穗分化,增加穗粒数。此期追肥需结合浇水,确保肥料溶解吸收,避免干旱导致肥害。
3. 孕穗期追肥:保粒重,提升籽粒品质:孕穗期(5月上旬,旗叶完全展开)若小麦出现脱肥迹象(叶片发黄、叶尖干枯),每亩叶面喷施1%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50-60公斤,补充氮磷养分,增强光合作用,防止早衰,提高千粒重;若长势正常,可仅喷施磷酸二氢钾,提升抗逆性。
二、以密补晚:优化群体,用合理密度弥补分蘖不足
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分蘖萌发时间短、数量少,单株成穗率低,通过增加播种密度,构建合理的群体结构,以“主茎成穗为主、分蘖成穗为辅”,弥补因晚播导致的有效穗数不足,是实现高产的核心手段。“以密补晚”需遵循“播期越晚、密度越大,品种不同、密度有别”的原则,精准控制播种量,同时配套提高播种质量,确保苗全、苗匀、苗壮。
(一)播种量确定:因播期、品种调整,构建适宜群体
播种量的设定需结合当地气候、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分蘖力强弱)及播种时间,核心目标是确保每亩有效穗数达到35-45万(中高产地块),具体要求如下:
1. 按播期调整:正常播期(黄淮冬麦区10月上中旬、华北冬麦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播种量10-12公斤;若比正常播期推迟10天左右,每亩播种量增加至13-15公斤;推迟20天左右,增加至16-18公斤;推迟30天以上(晚播极限期),需增至20-25公斤,但最高不超过30公斤,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田间郁闭、病害加重、倒伏风险增加。
2. 按品种调整:分蘖力强的品种(如多穗型品种),晚播时可适当降低播种量,比分蘖力弱的品种(大穗型品种)少2-3公斤/亩;半冬性品种晚播时,播种量可略低于春性品种,因半冬性品种冬前仍有一定分蘖能力,而春性品种以主茎成穗为主,需更高密度保障穗数。
3. 按土壤肥力调整:高肥力地块(亩产500公斤以上)土壤供肥能力强,小麦单株成穗率较高,播种量可比中低肥力地块减少1-2公斤/亩;中低肥力地块需适当增加播种量,通过群体数量弥补单株成穗不足,避免因肥力不足导致群体过小、产量降低。
(二)播种质量要求:精量播种,确保苗全苗匀
晚播小麦播种期温度较低,出苗速度慢,若播种质量差,易出现缺苗断垄、出苗不齐等问题,进一步降低群体质量。需严格把控以下播种要求:
1. 播种深度:以“浅播、匀播”为原则,播种深度控制在3-4厘米,比正常播期浅1-2厘米。浅播可缩短出苗时间,减少种子养分消耗,促进幼苗早出土、早生长,形成壮苗;若播种过深(超过5厘米),易导致出苗延迟、苗弱、分蘖少,甚至烂种缺苗。
2. 行距配置:采用“窄行密植”或“等行距+缩行增密”模式,中等肥力地块行距20-25厘米,高肥力地块可缩小至18-20厘米,通过缩小行距增加单位面积株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光照利用率。对于播种量较大的晚播地块,避免行距过宽(超过30厘米),防止田间群体分布不均,出现“稀处倒伏、密处郁闭”的问题。
3. 播后镇压:晚播小麦播种后必须进行镇压,尤其是秸秆还田地块或土壤墒情较差的地块。通过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增强土壤保墒能力,促进种子吸水萌发,同时防止冬季土壤冻融导致根系悬空,减少死苗。镇压可使用镇压器,播种后立即进行,镇压强度以土壤紧实度适中(手捏成团、落地即散)为宜。
(三)苗期群体调控:早查苗补苗,确保群体整齐
播种后7-10天(小麦出苗后),需及时查苗补苗,对缺苗断垄地块(断垄长度超过10厘米)进行补种,确保群体完整。
1. 补种要求:选用与原品种相同的种子,提前用温水(25-30℃)浸种2-3小时,捞出晾干后播种,补种时可适当增加播种量,确保补种幼苗能快速赶上原苗长势。补种后及时浇水,促进出苗。
2. 间苗定苗:若局部地块因播种机漏播或种子发芽率高导致密度过大(单株间距小于3厘米),在小麦3-4叶期进行间苗,拔除弱苗、病苗,保留壮苗,使单株间距保持在5-6厘米,避免因局部密度过大导致光照不足、养分竞争激烈,影响个体生长。
三、以管补晚:精细化管理,全程护航晚播小麦生长
晚播小麦生长周期缩短,各生育阶段衔接紧凑,对田间管理的时效性、精准性要求更高。“以管补晚”需围绕“促早发、防弱苗、抗灾害、保丰收”的目标,从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抗逆栽培等方面入手,实施全程精细化管理,化解晚播带来的生长风险,确保小麦稳健生长。
(一)水分管理:科学灌溉,满足关键生育期需水
晚播小麦需水特点为“冬前保墒促出苗、返青浇水促分蘖、拔节孕穗保供水、后期干湿防早衰”,需根据土壤墒情和生育阶段灵活调整灌溉时间与水量,避免干旱或涝害影响生长。
1. 播后苗前灌溉:确保出苗整齐:若播种时土壤墒情不足(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18%),播种后3-5天及时浇“蒙头水”,每亩浇水40-50立方米,浇水后待土壤表层见干见湿时进行划锄,破除板结,防止土壤裂缝,促进出苗。严禁大水漫灌,避免土壤积水导致烂种。
2. 冬前灌溉:保苗安全越冬:晚播小麦冬前苗情偏弱,抗寒能力差,若冬季土壤墒情差(耕层含水量低于15%),在土壤封冻前(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3-5℃)浇“越冬水”,每亩浇水30-40立方米,以水稳温、以水保墒,增强小麦抗寒能力,防止冬季冻害。越冬水需在晴天上午进行,避免傍晚浇水导致夜间结冰,冻伤麦苗。
3. 春季灌溉:紧扣关键节点:返青期浇水需结合追肥,在3月上中旬进行,每亩浇水30-35立方米,促进肥料溶解吸收和分蘖萌发;拔节期(4月上中旬)是小麦需水临界期,需浇足浇透“拔节水”,每亩浇水40-45立方米,满足穗分化需水;孕穗期(5月上旬)若遇干旱,及时浇“孕穗水”,每亩浇水35-40立方米,防止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灌浆期(5月中下旬)采用“小水勤浇”模式,每亩浇水25-30立方米,保持土壤湿润,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千粒重,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倒伏。
4. 后期排水:防止涝害早衰:小麦灌浆期若遇降雨,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排除积水,防止根系缺氧腐烂,导致早衰、籽粒饱满度下降。
(二)病虫害综合防治:早防早治,降低危害损失
晚播小麦因苗情偏弱、群体密度大,易受病虫害侵袭,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重点防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锈病、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确保小麦正常生长。
1. 病害防治:
- 纹枯病:在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每亩用20%井冈霉素水剂100毫升,或30%苯醚甲·丙环唑乳油20-3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重点喷施小麦基部茎秆,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次,防治茎基部病害扩展。
- 白粉病、锈病:在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若田间出现病斑,每亩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克,或40%氟硅唑乳油8-1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兼防两种病害,间隔10-15天喷1次,连喷1-2次。
2. 虫害防治:
- 红蜘蛛:在小麦返青期(3月上中旬),当百株虫量达到200头以上时,每亩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15毫升,兑水30-40公斤喷雾,重点喷施小麦叶片背面。
- 蚜虫:在小麦拔节期至灌浆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当百株蚜量达到500头以上时,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0克,兑水50公斤喷雾,兼防麦蚜传播的病毒病。
3. 防治要求: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开高温时段)喷雾,确保药剂均匀覆盖叶片、茎秆;多种病虫害混发时,可选用复配药剂(如“三唑酮+吡虫啉”),减少用药次数,提高防治效率;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控制用量,避免药害或农药残留超标。
(三)抗逆栽培管理:防倒伏、防早衰,保障稳健生长
晚播小麦因播种晚、植株偏高(春季生长过快)、根系发育浅,易发生倒伏和早衰,需通过栽培措施增强抗逆能力。
1. 防倒伏管理:
- 化学调控:在小麦拔节初期(基部第一节间长度2-3厘米),每亩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20%多效唑悬浮剂50-6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抑制植株徒长,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强茎秆韧性,降低倒伏风险。若小麦长势过旺,可适当增加药剂用量,但需避免用量过大导致植株过矮、穗粒数减少。
- 合理施肥:控制拔节期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增施钾肥(拔节期追施氯化钾3-5公斤/亩),增强茎秆强度;避免后期大水漫灌,防止土壤松软导致根系固持能力下降。
2. 防早衰管理:
- 叶面补肥:在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每亩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0.5%尿素溶液+0.1%硼砂溶液50-60公斤,补充养分,增强光合作用,延缓叶片衰老;若出现干热风预警,提前喷施“抗干热风剂”(如腐殖酸叶面肥),提高小麦抗干热风能力。
配资怎么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